150多歲的永安家塾上個月掛牌“廣州市歷史建築”
  歷史建築周身病,誰來醫?
  第一批398處歷史建築掛牌後,黃埔西華村永安家塾業主提交協助修繕申請,市規劃局請來專家首開“處方”
  廣州黃埔區茅崗西華村彭氏後人歷經兩年多的奔走呼籲,終於將村內有150多年曆史的永安家塾力保為歷史建築。老屋在4月底掛牌之後,他們便撰寫了一份關於申請廣州市規劃局協助保護修繕永安家塾的報告書。
  這也是廣州市規劃局為第一批398處歷史建築掛牌後收到的第一份協助修繕的申請。上周五,記者隨同市規劃局名城保護處的工作人員以及保護專家一行到永安家塾聽取街坊意見,有關歷史建築保護的種種疑問或許都可由這個先例來揭盅。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呂楠芳
  壹、珍貴的保護意識
  給多少錢都不會拆掉家塾
  廣州市開全國先河普查歷史建築,第一批398處名單已經出爐並於4月底開始逐個掛牌。
  永安家塾作為黃埔區唯一一處入選首批名單的歷史建築,掛牌當日齊聚了30多位彭氏後人歡天喜地前來見證。上星期,他們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心,更是向廣州市規劃局送上一面錦旗。
  兩年前,永安家塾所在的西華村公佈舊村改造方案。方案中,永安家塾被列為拆遷對象。彭氏後人從2012年9月開始,向各級部門遞送保護報告,時逢廣州市開展第一批歷史建築普查,永安家塾最終憑藉歷史建築的“金剛罩”免於拆遷。
  彭氏後人吃下一顆定心丸。從一開始,他們就約定,無論拆遷賠償多少錢,他們都不同意拆除永安家塾。在他們看來,象徵著祖輩光耀的家塾乃是家族傳承之本,必須世世代代保護下去。
  在能拆就拆、利字當頭的今天,彭氏後人對祖輩祠堂的保護意識顯得格外珍貴。現實中,廣州市第一批398處歷史建築掛牌以來遭到了不少業主的刁難或抗拒,他們不理解自己的“破房子”為什麼會被評為歷史建築,而只擔心這個牌掛上去後他們再也不能從未來的拆遷中獲利。
  貳、掛牌之後的難題
  誰為歷史建築“治病”埋單?
  歷史建築的掛牌是永安家塾的“免死金牌”,但歷經150多年的歲月滄桑,永安家塾和許多其他歷史建築一樣已垂垂老矣,面臨著修繕保護的諸多難題。
  一直以來,彭氏後人自覺輪流打掃看護永安家塾,但對古建築保護,以務農為生的他們缺乏專業的瞭解。
  畢業於清華大學、今年76歲的彭阿姨算得上是彭氏後人中少有的文化人,她工作後長年居住在廣州市區,很少回村裡,但這兩年為了和族人一起合力保護永安家塾,她經常獨自往返越秀、黃埔兩地。
  彭阿姨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掛牌後經族人多番商量提議,向廣州市規劃局申請協助修繕永安家塾,而她的任務就是代為提交這份申請書。
  “從外表上看,永安家塾有不少地方已經老化、損壞,但是否有更嚴重的問題,我們沒有基本的專業知識,因此想讓規劃局請專家來幫永安家塾‘看病’,提出技術指導。”彭阿姨說。
  缺乏專業指導,這也是其他歷史建築掛牌後面臨的第一道保護難題。由於廣州首批大部分歷史建築均是私人產權,政府部門對建築的質量以及修繕緊迫性等信息仍然有待逐個考察。
  “看病”之後得“治病”,去哪裡找專業的古建築維修施工團隊?維修一次需要花費多少錢?彭氏後人們對此也備感迷茫。
  他們在協助修繕申請書中寫道:“請規劃局提供專家……調研、評估、制定永安家塾的修繕方案及估算所需經費”。
  而且,由於“我們彭氏後人大部分是村中農民,靠打工養家求生存。一方面,我們希望辦一個基金會,尋求社會和海外熱心人士、慈善機構等的捐助籌集資金;另一方面,我們努力自籌一些資金,但目前只有一兩萬元,權作日常保養經費,對於修繕完全是杯水車薪”。因此,在修繕經費上,彭氏後人希望得到政府適當的經費補助。
  這便觸及到政府部門也頗感頭痛的問題——目前廣州市涉及歷史建築的保護,僅在市規劃局下設名城保護處,六七個工作人員如何為數百乃至數千處的歷史建築提供專家咨詢?此外,關於修繕補助,廣州市對文物保護劃撥的首批6000萬元專項資金尚沒有一筆花出去,更何況保護層級較低的歷史建築?
  一沒有人,二沒有錢,這是目前廣州歷史建築保護的硬傷。不過,廣州市規劃局有關負責人透露,隨著《廣州市歷史建築修繕利用技術標準》、《廣州市歷史建築和歷史風貌區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配套文件的陸續編製出台,上述問題都能得以一一理順。
  只是,在未知漫長與否的過渡期間,歷史建築的業主們或許只能稍安勿躁、自求多福或者各顯神通了。 編輯: 健龍
   1
  叄、永安家塾的困境
  專家把脈:小修也要二三十萬
  幸運的是,彭氏後人上周五迎來了廣州市規劃局的“上門服務”,規劃局名城保護處的工作人員前來聽取街坊們對永安家塾的保護意見,同時還請來多位保護專家為建築“把脈”。
  除了申請專業指導和修繕補助,彭氏後人考慮到西華村即將面臨城中村改造,希望規劃局能為永安家塾劃定保護範圍,並明確建設控制地帶。名城保護處的工作人員將這些意見一一記錄在案。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教授鄭力鵬對永安家塾考察一番後發現,建築瓦層破舊,屋面出現漏水,牆體也十分潮濕,地面反潮嚴重,而且屋內有白蟻。鄭力鵬告訴街坊,最好儘快開始整修瓦層,整修的同時看看木梁有沒有腐爛,如果超過三分之一木梁腐爛,就需要更換木材。
  據他評估,永安家塾若進行局部修繕,最少要花費二三十萬元,但如果全面修繕並涉及精細的工藝處理,就要花得更多。
  鄭力鵬叮囑彭氏後人,在修繕永安家塾的過程中,對哪些該換、哪些不該換應做到心中有數,能保留的古舊部件就儘量保留。
  專家的一席交代讓彭氏後人對永安家塾的建築質量有了基本的認識,至於接下來是自籌資金儘快展開修繕,還是等政府有了修繕補助後再定,他們表示還有待族人們商榷。
  提示
  規劃局給出日常維護要點
  ●日常維護:
  1、需高度重視結構問題:定期檢查主要承重構件如梁、柱、檁、桷板、牆體等,註意其是否有開裂、變形、腐朽、受潮等情形。發現結構問題及時上報或採取臨時加固措施。
  2、水:木結構建築一定要註意防水,重點是外圍部分。首先是屋頂,要經常檢查有無滲漏,定期清壟,修補受損構件,防止植物生長。其次是牆身,若發現滲水、空鼓或裂縫等要及時補救,防止破壞面進一步擴大。
  3、火:嚴禁堆放、存儲大量可燃物。註意電線的設置,儘量採用埋地的處理方法。需配備足夠的消防設施並定期檢查,確保使用正常。
  4、白蟻:勤於檢查,發現白蟻及時殺滅。管理人員應知曉白蟻防治相關知識,確保能及時發現問題。
  ●修繕技術:
  需到現場根據受損對象、受損程度、破壞原因等因數綜合確定。
  知多D
  永安家塾
  永安家塾,又名慎餘堂,位於黃埔區茅崗西華村,建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其興建者彭萬大,生於乾隆五十六年,壽終同治六年,享年七十五歲,為清番禺“鹿步司”地域第一位進士。
  永安家塾是廣府傳統建築體系下產生的優秀建築,反映了廣州歷史文化和民俗傳統,具有特定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其建築總體佈局、空間形式、建築樣式、建築結構、建築材料、施工工藝等反映了地域建築歷史文化特點、藝術特色,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編輯: 健龍
  (原標題:市規劃局請來專家為150多歲永安家塾首開“處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dujkooyok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